4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张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4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管理者患得患失的心态,张敏,俗雅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为什么要投资?为什么有的企业投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为什么有的企业偏好内部投资,而有的偏好外部投资?从前文的文献回顾来看,一些传统的理论提供了一些解释。譬如,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最主要的根源来自管理者的自利心理。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只要对自身有利,即使这项决策会损毁企业价值,管理者也会将其付诸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上述解释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但我们在现实中也能观察到,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是自利的,或者他们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利的,心理学也已经证实了人们往往会有“利他”倾向。在这一点上,传统理论陷入了困境。
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的引入,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解决了上述问题。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的最显著特征是高估收益,而低估风险,在这一心理作用的驱使下,他们在制定投资决策时,会乐观地认为自己总能成功,而不考虑可能的风险和客观条件的约束,由此导致企业的高速投资。这一点在西方已经得到证明,Lin等人(2005)在中国台湾也发现了同样的结论,说明在这一点上欧美人和亚洲人之间是一致的。与传统的完全理性假设不同的是,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假设管理者是忠于股东的(Heaton,2002),他们进行投资,不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只是因为过于自信。
虽然我们尚未看到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但从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的实践来看,中国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可能更大。儒家文化历来被奉为中国文化的圭臬,而儒家文化崇尚的是“君君臣臣”的思想,对领导者的绝对权威强调有余,而对民主决策的重视不足。在中国,几乎无论是在什么类型的组织里,“一把手”基本上具有绝对的权威,这也是我国企业中所谓的“一言堂”现象的根源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的这种地位使得企业高层管理者高高在上,极易产生自信心理。同时,由于我国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出现了众多的“教父”级的国企领导人,他们在带领老国企摆脱困境、冲出重围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虽然这些老国企后来经过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洗礼,但这些国企领导人的大多数仍然高居新企业的领导人之位,他们为企业所立下的汗马功劳以及多年的成功更是会加深他们的过度自信心理。当然,这种过度自信心理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极大损失,我们从众多中国企业经营失败的案例中可以窥见一斑。
但这些只是为中国企业管理者产生过度自信心理提供了条件,而这一心理要对企业实践产生实际的影响则需要合适的外部环境,正是中国经济转型期间的特定背景提供了这种环境。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从根本上来说,我国还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具体体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各种法规制度还没有健全,企业真正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还没有形成;对企业内部而言,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还没有真正建立,企业的责、权、利的合理分配与相互制约机制等根本性问题还没有解决;经理人市场还没有形成,众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者仍然带有浓厚的官员色彩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环境有如肥沃的土壤,使中国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得以在上面生根发芽,真正对企业实践产生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另外,就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以及民营企业自身机制灵活,我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法律法规等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的发展可能是通过市场手段,但是,通过非常规手段发展起来的企业的老板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企业发展的真正原因所在,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我们可以信手拈来许多昙花一现的曾经非常知名的民营企业家。
概而言之,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多年的成功经历会使得企业管理者过高地估计他们的能力,自信地认为他们能让企业更快地成长,而忽略了可能的风险,由此带来企业的高速增长。此外,在企业投资方式上,既然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都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渠道,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都会重视并采用。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待检验的假设:
假设1: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速度更快。
假设2: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会同时采取激进的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