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张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2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是什么意思,张敏,俗雅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在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书试图进一步回答如下问题:
(1)在我国,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特征会对企业投资产生什么影响?和西方相比,这种影响具有哪些异同?
(2)更进一步,这种过度自信特征对企业投资方式的选择会有哪些影响?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是偏好内部投资还是外部投资?是偏好多元化还是专业化?
(3)这种过度自信特征会对企业投资的经济后果产生哪些影响?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则构成了本书的研究目标,也即,本书将以心理学所发现的人们普遍存在的过度自信特征为基础,研究我国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对我国企业投资的影响,包括这种过度自信所引起的投资异化的特征,过度自信管理者在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多元化和专业化方面的偏好或侧重,以及这种过度自信特征对企业投资的经济后果的影响。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本书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丰富了行为公司金融学领域的研究文献。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脉络:其一是假定证券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即市场是一个非效率市场),而企业管理者是理性的,研究证券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自身或企业财务的影响;其二是假定企业管理者是有限理性的,而投资者是理性的(即市场是一个效率市场),研究企业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来看,更主要是集中于研究第一类问题,相对而言,关于第二类问题的研究则要少得多。在大多数行为金融学教材中,公司财务问题往往只占极小的部分。这两类研究的极不平衡显然会影响行为金融学整体的发展。
具体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领域,研究文献更是寥寥无几。如果从Roll(1986)首次提出这一问题算起,已经过去了20余年的时间,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有价值的研究文献总共可能不会超过20篇。与财务学其他领域浩瀚的文献比较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从现有的这些文献来看,系统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的研究尚很少。而且,这些研究几乎都集中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总体投资或并购的影响上,而没有进行深化和扩展。本书将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化和扩展,不仅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总体投资的影响,而且研究了它对企业投资方式选择以及经济后果的影响。在投资方式上又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过度自信管理者在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之间的选择;其二是研究过度自信管理者在多元化和专业化之间的选择。在经济后果上,从企业绩效和企业风险等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这些都是现有文献所没有涉及的。笔者相信,虽然本书的研究尚比较稚嫩,不够成熟,但它毕竟能丰富行为公司金融学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其次,通过本书的研究,应该能够使国内更多的学者了解这一研究领域从而继续这一领域的研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财务问题研究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发表的论文也只有二三篇,而且也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直接模仿,缺乏结合中国实际所进行的研究。实际上,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出发可以研究众多的财务问题,例如融资问题、股利政策问题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尚未开发的**地,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2.实践意义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使得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研究企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内部人控制”问题尤其严重的我国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但现实情况是,这方面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也未能给企业提供足够的借鉴和指导。至于从管理者的心理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则更是缺乏,而现有研究发现,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对企业具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正是这种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可能会造成传统的激励机制失效。根据传统的激励理论,只要给予管理者合适的激励,如货币激励、精神激励、股权激励等,管理者将会有更大的动力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但是,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本来就认为自己是忠于股东的,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财富,从而使得传统激励理论的前提条件缺失,最终导致激励机制的失效。如果一味地加大对过度自信管理者的激励程度,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会造成相反的结果,因为激励越大,管理者越会努力投资,但在过度自信心理的左右下,投资异化的程度就越大,从而为企业和股东带来越大的损失。
因此,如果忽略了管理者的这种心理特征,而简单地将其假设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本书将比较系统地揭示管理者在过度自信心理的影响下,如何对企业的投资产生影响,从而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