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张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后记,管理者过度自信 并购,张敏,俗雅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和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1XNJ006)的资助。回首自己这些年所走过的并不平坦的路,我总是会庆幸自己最终选择了学术之路,虽然这是一条崎岖的山路,在这里,我遇到了诸多良师益友,领略了璀璨的思想之光,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了荡涤。我也庆幸自己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在这里,我有机会接触到会计、财务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数年之后再回头,突然发现自己进步了不少。记得初入人大时,我对实证研究一窍不通,连最基本的统计、计量软件都不会,正是这里浓厚的实证之风感染了我,让我痛下决心转型,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痛苦转型期后,我渐渐也懂了一些实证的皮毛,开始能写出一些稚嫩的实证论文,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够体味。
感慨之余,在我心里还有很多需要感谢的人,而其中很多人可能是我一辈子都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于富生教授。虽然我刚开始报考的并不是于老师,但蒙老师不弃,将学生招至门下。至今还记得确定被录取后和老师的那一次见面,老师说:“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博士三年里,老师无偿地资助我,为我解决了后顾之忧,让我能够安心学习。在学术上,老师经常督促我、鼓励我,让我颇感动的是,老师非常支持我转向实证研究,当我取得一点成绩时,总是给予由衷的赞许,这些都为我提供了努力的原动力。同时,我还要感谢师母李莲女士给我的照顾和关心。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的姜付秀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的王霞博士,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我才真正步入了实证研究的殿堂。和姜老师的相识源自一次不经意间的接触,没想到这次接触竟然让我们成为知己。姜老师敏捷的思维、渊博而广泛的知识让我的大脑经受了一次次的洗礼,让我受益无穷。同样幸运的是我还认识了当时尚在人大任教的王霞老师,王老师接受过清华正规的实证训练,基本功很扎实,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我还要特别感谢两位对我来说“无导师之名,但有导师之实”的老师,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的戴德明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许家林教授。当初报考的导师是戴老师,没有戴老师的认可,我也不可能来到人民大学继续我的学业。入校后,戴老师依然像关心自己的学生一样关心我,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让学生感动不已。许老师是我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的启蒙老师。许老师渊博的知识、乐观豁达的性格、平易近人的态度赢得了几乎所有和他接触过的学生的爱戴。听许老师上课,的确是一种享受。一直以来,许老师都关心着我、鼓励着我,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
感谢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吴联生教授,在光华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两年里,我领略到了吴老师作为中国会计学界顶尖学者的风范,让我受益匪浅。此外,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徐经长教授、李焰教授、耿建新教授、王化成教授、孙茂竹教授、张瑞君教授、赵西卜教授、荆新教授、朱小平教授、支晓强副教授、孙蔓莉副教授等老师给予我的知识与帮助。感谢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祁怀锦教授、王君彩教授、王世定教授、戴德明教授和徐经长教授给予的宝贵修改建议。感谢院博士生教务秘书陈君老师,她为我们博士生付出了很多,也给了我许多帮助和鼓励。在与同窗白喜波、訾磊、罗明琦、卢轶乔、石涛等同学的交往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和曾进,我们虽然不是同一个专业,但相互交流较多,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在此一并致谢。同门师弟妹苏飞、李岩、盛炜、房惠欣、蒋光超、宋婷、白云为我整理了许多数据,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同门师弟张林博士给我的诸多帮助。当然,还有好多同学与朋友需要感谢,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无私的支持与鼓励,特别是年迈的父母,为了我们兄弟顺利完成学业,在田地间辛勤劳作了大半辈子,如今已是满头白发,但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只要我们取得一点成绩,他们就会兴奋不已。让我非常内疚的是,当儿子的至今还没能让二老好好享福。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张雯女士,是她的宽容和理解,以及在生活上对我的照顾,才让我有现在的一点小小的进步。
张敏
2011年2月14日于人民大学明商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