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51引言,管理者过度自信失败的真实例子,张敏,俗雅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5章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方式的选择

多元化视角

5.1

引言

企业为什么要多元化经营?多元化能否增加企业价值,降低企业风险?这些问题也许是多元化研究领域的永恒话题。但到目前为止,在这些问题上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对于不同国家(地区)、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企业进行多元化的动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可以在现有的一些研究中找到相应的证据。同样,不同的研究者以及不同的研究方法也可能导致这种不一致。很显然,在短期内要找到一致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更现实的做法可能是从新的角度和新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出发进行研究,或许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就企业多元化动机方面的研究而言,人们一般是以企业(如市场势力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或管理者(委托——代理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前者明显的缺陷是将企业视为一个“黑匣子”,忽略了企业管理者、股东等的行为,虽然后者注意了这一问题,但将管理者、股东等视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有限理性的特征。行为金融学的蓬勃发展已经向人们展示了传统完全理性假设下所未能发现的一些经济规律。但遗憾的是,我们尚未发现有研究从有限理性的视角、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企业的多元化动机问题。本章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视角出发,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动机。

前已述及,所谓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的心理偏差(Wolosin etal.,1973;Langer,1975)。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Weinstein,1980;Alicke,1985)。这一现象也存在于管理学领域。许多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普遍要高于一般大众(Cooper et al.,1988;Landier et.al.,2004)。与委托——代理理论不同的是,过度自信管理者的目标往往是和股东一致的,他们致力于增加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但因为过度自信的偏差,往往会给企业和股东造成损失。

企业管理者在过度自信心理的驱使下,可能会对企业的多元化战略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价值。这一点对我国企业来说可能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从早期的多元化浪潮向“归核化”转变的当前,处于转型经济中的我国企业正在普遍转向多元化经营,例如,从本章的样本来看,在2002—2005年间,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的比重分别达到了85.03%,84.58%,86.15%,88.49%,占样本公司的绝大多数。正因为如此,我们迫切需要研究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一现象?我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效果到底如何?众所周知,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这使得它们天生就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的一些烙印,例如,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还是以前国有企业的领导,在企业的逐步成长中很容易滋生过度自信的心理,这会对企业的多元化战略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样,从过度自信角度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问题可能会为我们揭示出以往所未能注意到的现象。虽然鲜有研究关注我国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问题,但国际上的研究显示,亚洲人和欧美人一样具有普遍的过度自信心理特征(Lin et al.,2005)。因此,我们的研究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过客匆匆

飘阿兮

龙珠:悟空是我弟

粉红猪小弟

影视拯救系统

大腾

火影我是天帝

羽衣瞬

火影世界的最强卡皇

火影海贼死神